职工艺苑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这就是青海省。这里是离天最近的地方,高天厚土,屹立于世界第三极;这里是千水之源、万山之宗,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于此,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纵横南北;这里地域辽阔,这里山川壮美,这里文化璀璨……;这里还有正在为“大美青海”书写着传奇、创造着奇迹的陕西路桥人!
西安的4月初,已是桃花、梨花盛开,柳絮飘飞的阳春季节。但在西宁,花草树木好像还在冬眠,还没有睡醒,特别是在去共玉项目的途中,我们还经历了大雪。
去年10月,西宁南绕城公路破土动工。陕西路桥集团第三、第二工程公司分别承担着路基9标、11标、12标三个项目共计造价近10亿元的施工任务。9标是一座折合单洞长3260米的3车道、大跨径、浅埋双线黄土公路隧道。11、12标均为填方路基,两标段内有多处灰土挤密、强夯和重锤夯击、冲击碾压等软基处理和一座跨铁路线刚构桥。南绕城公路沿线地区基本是平川,因此路基填方料源和工程用砂石料料源都成了问题,料价奇高。更大的问题是资金。隧道项目在全线率先提前开工,自开工至今,业主实际支付预付款金额尚不到应付金额的1/3,已完工程也没有给予正常支付。多处路基桥涵施工图不能及时提供到位,也影响了路基11、12标施工组织设计的顺利实施。
困难很多,难度很大。有人说办法总比困难多,但在这里,施工图不能及时到位直接影响路基项目正常施工,数千万的资金缺口带来巨大经营压力,确实难到让人一筹莫展的境地。
进入夏都西宁,我们就见到了我们二公司和三公司的领导程化奉、刘西雷、李东丽、三位项目经理张琨锋、申良革和史安放,还有各项目总工、副经理、各个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还有西宁项目的所有同事。每一个人都是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对项目管理胸有成竹。西宁南绕城三个项目自进场开始,在不到一月时间内,完成经理部建设、试验室建设、水泥混凝土拌和站建设、预制厂建设,水下桩的混凝土配合比上报待批复。速度之快、质量之好,令苛刻的业主和质监站人员刮目相看。
完成9标的隧道项目,必须穿越3.3公里长的山体,进入隧道口施工又必须先修出几公里的便道。去年入冬之前,项目部硬是克服了10万伏高压电塔架拆迁、料源、资金等的影响,克服了大跨度黄土公路隧道施工技术难题,提前打通了施工便道,完成了明洞施工并进入暗洞施工,进而保证了冬季不间断施工。目前已经完成左右明洞24米、双侧壁导洞开挖及初期支护165米、左右洞仰拱及仰拱回填56米、左洞暗洞二次全断面衬砌12米,质量很好、进度很快。这就是我们陕西路桥人的工作风范。
出西宁市,车辆刚驶上高速公路不远,鹅毛大雪迎面而来,天地一色白茫茫,我们的车子在大雪中穿行。飘落的雪花随着车轮的碾压,变成了清亮的泥浆而四处飞溅,瞬间,又在车身上、汽车轮毂上、刮泥板上变幻成了世间任何技艺高超的雕塑家都难以完成的、美妙的、漂亮的冰饰。
远处就是传说中的昆仑。《淮南子·地形训》说:昆仑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一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由于其高耸挺拔,昆仑山又成为古代中国和西部之间的天然屏障,甚至被古代中国人认为是世界的边缘。有着“万水之源”美誉的昆仑山脉贯穿三江源地区,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从这里发源,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从识字开始,这片神奇的土地就如同圣境般令人神往。昆仑山、柴达木盆地、楼兰古国、红西路军、红柳……连刀郎唱过的《德令哈一夜》、韩红唱过的《青藏高原》,都是那样的神秘。“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是谁日夜遥望着蓝天,是谁渴望永久的梦幻,难道说还有赞美的歌,还是那仿佛不能改变的庄严。”雪山、草地、蓝天、白云、大漠、戈壁、湖泊、冬虫夏草、藏羚羊、青海湖、塔尔寺,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永远是那样的神秘、神奇,令人在心中无言地赞叹,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但是,这里同时也是低温、低压、缺氧、强紫外线、盐碱荒漠的代名词,是一片生命的禁区。有谚云:南昆仑、北祁连,山下瀚海八百里,八百里瀚海无人烟。“高原氧气少、天上无飞乌、地上不长草、风吹盐粉砂石跑”,我们正走着的这条三级青藏公路(214国道)1954年建成之前,各族人民沿用的是人背畜驮的原始运输方式,行走的是千百年来由人畜自然走出来的崎岖小道或略事整修的简易车马道。
随着汽车的缓慢爬升,海拔也越来越高,就进入巍巍昆仑东北方向从日月山开始的高原地带。日月山位于青海省湟源县西南40公里,青海湖东侧,为祁连山支脉,长90公里,宽10~15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最高峰阿勒大湾山,海拔最高点为4877米。日月山山峦起伏,峰岭高耸,低处红土覆盖,红岩垒垒,旧称赤岭,得名于土石皆赤,或赤地不毛。日月山,地处要塞,形势险峻,战略位置重要。早在汉代,日月山已成为我国“丝绸辅道”的一大驿站。唐代时,日月山更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从车窗望出去,积雪后的巍巍大山千峰万壑银装素裹,如同披着银灰色铠甲的群群奔马,伴随着风起云涌滚滚向前。
车辆爬到了日月山前,前边一级公路的左右幅车道上,整齐地排列着几路车辆纵队,上下山的车辆均停摆在覆盖着冰雪的道路上。前边的车辆停了多长时间,不得而知。我们的越野车跟上几个比较熟悉路况的小车,从车队的空隙中拐向了高速公路外原来的旧公路,旧路虽然坡陡弯急,路面很窄,但是小车勉强可以通行,较顺利地翻过了海拔3520米的日月山垭口。车子艰难地翻越垭口时,我才真正体会到16岁的文成公主用了整整一年时间,从繁华的大唐长安城来到这荒芜的不毛之地时,在日月山前回望长安,洒泪前去和蕃的那份悲伤和无奈的心情了。
翻过日月山快到共和县时,雪住了,天也渐渐放晴了,正午的阳光如瀑布般从晴空中倾泻而下,沿途的戈壁滩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泽。几米远的公路边坡外,顽强的沙生植物牢牢地扎根、守护在公路两侧,让满目的苍凉变幻出一点层次来。传说中热情的红柳杂生其中,尽管枝叶已经全无,只剩枝条,身高也不足三尺,但在茫茫旷野中还是显得那样挺拔,给草木萧疏的荒原增添了难得的想像和希冀。
车辆在翻越海拔3520多米的日月山垭口时,已经有了明显的反应,和人一样,好像忽然苍老了许多,上山时只见加油,不见提速。人的反应也非常明显,在堵车时,我们下车拍摄雪景,刚走几步就气喘嘘嘘。在翻越海拔4499米的鄂拉山垭口时,发生了堵车。平时最简单的的下上车动作,这时候却变成了很艰难的动作,我们都不由得要停下来大口大口喘上几口气,才能缓过神来,走路时必须慢慢地走,说话也必须小声,而且尽量不要说话,否则你就不得不又停下来,大口大口地喘上几口气,就连按下照相机快门时数秒钟的屏住呼吸,也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214国道上的“三塔拉”。
汽车在共玉原有的三级公路上疾驰,途中翻越了几座大山,但大部分的路途还是在平原上行进。在平原上行进时,感觉这条路的路基比内地普通公路低了很多,好像它是贴着地皮在走,而且路又是那样的直,那样的平,路的尽头好像是通向了天际,连着五彩云天,让人视野开阔,心情舒畅,非常具有西部高原的特色。车辆经过“一塔拉”、“二塔拉”、“三塔拉”时,别有一番兴味和感受。
青海自古被誉为“海藏通衢”,由于历史欠账多,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公路建设面临着财力有限、环境复杂等诸多困难。青海的公路建设是一项任务,也是一门艺术,不光要求质量好,要对子孙后代负责;而且要绿色环保,注重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除了不破坏原地域生态外,环保理念还体现在青海公路设计和建设的各个方面,青海省公路局要求项目参建单位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指南》和《文明施工手册》,将施工作业面严格控制在公路用地界内,坚决杜绝乱挖滥弃现象,尽量做到公路界外无施工痕迹。对清表的腐植土和植被集中堆放,待工程完工后进行植被恢复,有效地保护了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还根据当地野生动物的分布,合理设置通道,方便野生动物的迁徙。
车辆继续前行,沿途渐渐荒凉起来,只能在遥远的地平线上,隐隐见到一座座赤红色的、寸草不生的山。这是一座座有着铁一般古朴冷峻的表情的山峦,亘古以来,它们便以这样的姿态矗立在风雨之中,我们遥望着,感受着这大自然雕琢而成的凄美的苍凉。路两侧是荒漠、是戈壁,是貌似非洲又像是熟悉的西部片场景中的自然景观。无边的荒凉,具有一种荡涤胸怀,催人泪下的震撼和视觉冲击力量。忽然我想起了海子在1988年7月25日乘火车经过德令哈是所写的诗句《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姐姐, 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德令哈……今夜/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荒凉到极致,是一种壮阔的美,但我们的同事却吃够了苦头。高原天气本来就多风,干燥,降水量极少,空气湿度几乎为零。而这里更是每天都在刮风,并且经常伴随着巨大的沙尘暴。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常把人晒得口干唇裂,脸皮暴起,每天未时以后必然要吹起的大风,风力有时高达9级、10级,连工棚都会被吹翻,更是让干燥的空气裹着沙尘肆无忌惮地袭击而来。再加上严重缺氧,内地身体健康的人刚到这里,便头晕脑胀,面孔通红,好像是喝醉了酒般难受,稍有活动,便气喘吁吁,胸闷、头痛。健康状况稍差的人,在这里根本无法停留。施工人员每天必备的是劳保用品 “三件宝”:墨镜、唇膏、防晒霜,每天上工前必须“涂脂抹粉”。项目经理说:“紫外线太强,人人脸晒得都特别黑,再加上干燥的空气裹着沙尘所导致的皮肤龟裂。在这里呆上一段时间,回家时儿子都不敢认。”我们的陕西路桥人饱尝内地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战胜了高原缺氧,冰雪风沙等恶劣气候的挑战,“高原缺氧但不缺精神”,硬是在昆仑山下、荒漠之中,为“大美青海”书写着一则公路建设的传奇。
不光是人,由于高原空气干燥,水分蒸发非常快,大梁预制过程中的混凝土浇筑时间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大梁预制过程中的混凝土养生更是非常重要。
经理部的墙外边是沙漠戈壁,脚下也是沙漠戈壁,整个经理部和预制厂就是在沙漠戈壁上建起来的。远处的与眼前的沙漠戈壁不加修饰地扑面而来,冷酷、惨烈,大气而朴拙,赤裸而真实,让人无以言表。
自施工单位进场开始,共玉项目业主就严格要求按照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的标准,积极推行驻地建设和预制场地的标准统一。经理部根据沿线施工材料供应和交通等施工条件,以及将要运输和安装的大梁的分布情况,按统一标准设置了项目经理部驻地和四个预制场,我们去时已建好三个,马上再建第四个。项目部岗位职责及工作制度一律统一上墙,岗位牌设置齐全,工程简介牌、施工场地布置牌、创优规划标识牌、廉政监督牌、安全生产警示牌、工程责任人标识牌均按标准尺寸统一制作。施工现场的周转材料、半成品材料严格按规定统一堆放,文明施工、和谐施工。
214国道旁、戈壁滩上的陕西路桥共玉A4标项目经理部
上午11点半我们赶到了第一预制场,12点半到达第二预制场,也是共玉4标项目经理部所在地,项目全体职工在项目经理刘赞本的带领下,列队欢迎我们的到来。看着眼前一个个被高原烈日晒的又黑又红的面孔,我的心中无比的心酸、无尽的感概!我们查看了经理部驻地、预制场和工地实验室建设情况、看了已经预制的161片大梁,在整洁的会议室中听了项目经理和业务部门的工作汇报。我们看到了经理部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看到了已经预制的大梁的质量、看到了大家精神抖擞、看到了业主对项目工作的充分肯定和表扬。2011年,在指挥部开展的五比一创活动中,安全、质量、标准化施工、廉政建设评比,我们的共玉A4标均名列前茅,并获得指挥部颁发的标准化施工优胜奖。近期更因为4标的出色工作,集团被评为青海公路建设AA级信用评价单位。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正是4标全体同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用智慧和汗水保证了工程质量,才推进了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水平的稳步提高。
共玉A4项目医务室
从内地进入青藏高原以后,共玉4标的每个人,都经历了剧烈的高原反应,浑身无力,头疼,失眠。走路吃饭都喘气,更别提干活了。绝大部分人都是以一种崇高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战斗在工地上,实在扛不住的,就用红景天(一种刺激神经系统、消除疲劳和预防高山症的传统药材)泡水喝,再坚持不住的只好返乡。我们一踏进经理部的院子,就看到一名结实的壮汉在医务室打点滴,一问才知是刚从渭南来了不到一星期的农民工兄弟,他的高原反应很强烈。看到医务室宽敞明亮,三张干净整洁的病床,身着干净工作服的年轻医生,我们心中稍稍有些安慰。项目部领导考虑得很周到,四个预制厂的员工无论是谁,身体稍有不适,可立即在医务室就近治疗,并根据病情由医生决定下一步的治疗安排,绝不因条件恶劣而影响任何一位员工的身体健康。
去年7月入职后来到青海共玉项目的7位新同事
青藏高原以一望无垠的浩瀚大漠、戈壁盐湖而著称于世,我们陕西路桥人就像这里的红柳、梭梭、骆驼刺和白刺一样,以永远不能被磨灭、被征服的顽强意志,书写着陕西路桥的新的传奇!在高原这种极端条件下作业,施工的难度是在内地难以想象的。我从心底里赞叹去年刚入职来到这里的11位大中专毕业生,目前有3名同学因工作需要去了西宁南绕城工地,其余8名同学全部还在这里。看着镜头前合影的这7位同学,我不禁想到,当时你们在集团公司新进毕业生欢迎会上提出“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现在看来,你们不是在作秀,不是在喊口号,你们用无声的行动履行了诺言,融入了陕西路桥大家庭,成为陕西路桥的真正一员。
中午在职工食堂和项目部全体同志聚餐,项目领导准备了丰盛的菜肴,有陕西的西凤酒,有项目炊事员以高超的技艺扯出来的陕西扯面,还有陕西的油泼辣子。在青海工地,洋溢着浓浓的故乡情愫。我借机郑重地给项目全体人员敬了一杯酒,在心中默默祝愿他们,一如《三世因果经》中所言“骑马坐轿为何因,前世修桥铺路人”,事业顺遂,家庭幸福。
这就是青藏高原上的陕西路桥人,我祝福你们,陕西路桥2300名员工祝福你们!我们也期待着你们的平安归来,期待着你们书写传奇后的载誉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