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文摘

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 > 管理之窗 > 管理文摘
浅析十八大报告中的几个关键词
发布时间:2013-01-25     作者:李 健       来源:办公室      分享到:
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后,全国上下迅速掀起了宣传学习十八大精神的热潮。人民群众对十八大的高度关注,体现了对国家命运和党的建设的期待,同时也反映在对报告精神的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中。这里,笔者就十八大报告中的几个关键词与大家探讨交流,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实质,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一、科学发展观
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这是我党首次作为一种方法论提出科学发展观。在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十八大报告再次确认和高度强调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和指导意义,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历经近10年的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基本治国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报告用了四个“必须更加自觉”来强调如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贯彻科学发展观、如何在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来体现科学发展观,表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报告所指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立场,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报告用了三个永无止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来解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要求全党“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
笔者认为,正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首先应当把它作为一种方法论。改革开放初期,举国上下开展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本身就是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实践。十八大报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所以说,科学发展观就是实事求是的发展观、以实践为基础的发展观,是不存在任何盲从、迷信的发展观,是拒绝人云亦云、奉承跟风的发展观。古代的老子讲“无为而治”,很多人认为无为而治就是什么都不要做,拱手而治天下。我认为,所谓“无为而治”,就是不违背自然规律,顺应规律服从真理的一种发展观,体现了一种积极科学的发展观,现在看来,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我们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高度契合,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就是无为而治的发展观,就是现代版的“无为而治”。我们做决策、处理业务,研究市场等等,都必须从事物的内在客观规律出发,坚持实事求是,认真调查研究,避免凭主观经验办事情,要尽一切努力使我们的工作走上科学的轨道。特别是,要把握好科学决策这一关键环节,来落实科学发展观。失败的决策必然会延误发展良机。现实当中存在大量的“三拍”式的工作方式,即事前拍胸脯,一看事情办砸了拍大腿找借口,事后一看情况不妙拍屁股走人溜之大吉,这样“三拍”式的决策、执行和承担责任的方式,于个人利益无损,却严重损害了国家、集体和老百姓的利益,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声誉,是万万要不得的。
二、创新驱动发展
从十八大的报告主题来看,“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核心战略。
报告第四部分中指出,“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报告用四个“着力”提出增强长期发展后劲的具体工作措施,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报告也强调通过发展教育来促进全民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出这样一个核心战略,首先是基于党的历史经验。报告指出,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就是中国的事情中国人自己来决定,不为其他的外部势力和力量所左右。但是要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应对前进道路上面对的种种艰难险阻。我们不能躺倒在以往的历史功绩上而夜郎自大停步不前,我们不能被习惯和传统所束缚而因循守旧裹足不前,我们更不能忽视发展的现实问题和潜在危机而闭目塞听坐井观天。党的历史实践证明,实事求是,不断地实现理论创新,才能有效地统一思想,才能正确地指导革命和建设的航向。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种自信从何而来,必须从对现实问题的客观把握和正确解答而来。当前,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各个领域,问题和矛盾总是层出不穷,这是对一个执政党领导能力的严峻考验。当年,从西柏坡到北京,毛泽东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共产党人要进京赶考了。能不能考一个优等成绩,历史和人民自有公论;能不能考一个优等成绩,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创新。
提出这样一个核心战略,还基于我国现实的发展环境。当今世界,国际之间的贸易和交往日益频繁,经济依存度不断提高、全体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经济发展的多极化、区域化趋势明显。要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维持发展优势,更好地应对国际竞争和来自国内的各种挑战,增进国民福祉,必须增强发展后劲,必须不断追求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以创新谋求生存,以创新推动发展。
对于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特别注意到了报告提出的“全球视野”、“企业主体”和“协同创新”这三个词。全球视野才能保证创新成果的前瞻性、先进性,协同创新才能保证创新资源和利益的共享。而企业的主体地位,更是一个必须给予足够重视的问题。专家认为,中国之所以还不具备像微软、苹果这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公司,是因为中国制造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缺乏核心竞争力;只有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体制,促进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进军产业链高端,才能占据全球经济的主导地位。经济学家辜胜阻表示,中国企业陷入低端产业的“比较优势陷阱”,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上处于弱势地位,只有创新才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十八大报告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求我们努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从过度依赖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转向靠创新红利和深化改革来形成制度红利。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认为,创新并不局限于科技创新,还包括体制创新,要通过体制创新把新技术商业化、产业化、市场化。要把增强创新能力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增强科技面向经济主战场、服务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能力。所以,笔者认为,创造适合的体制机制、尊重个人的创造力,是确立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的先决条件。
三、小康社会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措辞从以前的“建设”改为“建成”,显示了党中央进一步推动发展的坚强决心。
追根溯源,“小康”一词由来久远,最早见于《诗•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讲,老百姓非常辛劳疲惫,应当要稍微安歇一下。此后在西汉礼学家戴圣《礼记•礼运》中也提出了“小康”的说法,用以描述所谓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乐的社会局面,指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之治,低于“大同”理想。以后多指境内安宁,社会经济情况较好。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给“小康”二字赋予了新的内涵,并且为了让小康的概念具有可操作性,还提出了量化指标。邓小平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第一步,到20世纪末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二步,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从1981年到二十世纪末的20年,我国要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这个目标已经在1993年以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1380亿元的成绩提前超额实现。有诗人曾经用包含着一长串阿拉伯数字的的诗句来吟诵这个伟大的两万八千亿,我们从此踏上了“小康门槛”。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努力实现五个方面的新的要求,包括经济发展、人民民主、文化实力、民生改善、环境保护,这是我们对小康社会的最新解读。其中的经济增长指标是,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按照十八大提出的这个“翻一番”的目标,结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们可以预期,到2020年,我国当年GDP将达到79596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83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218元。这一目标是否客观姑且不论,问题是,这距离普通民众心目中小康的标准还有多少距离。这让我更加关注十八大报告关于小康的5个方面要求中民生改善的内容。报告提出的新要求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报告第七部分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并就民生问题做了专门阐述。
我们看到,当前社会热点和普通老百姓最为关心的上学难、找工作难、看病就医难、养老难、办事难以及收入低入不敷出等现实民生问题,都在报告中得到了积极的回应。11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无疑,这是一种非常积极和务实的姿态,是党的领导人传递出的正能量。国家发展、全民奋斗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尊严、快乐和幸福,就是要不断改善民生。诗人杜甫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今天,我们是不是也会看到类似的令人心寒,让人倍感困惑与愤怒的事实。所以,改善民生的重点应当是关注普通民众的需求,关注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诉求,不光是要锦上添花,更多的是需要雪中送炭,让老百姓时时事事有依靠,可信赖,拥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从古至今,民生问题、民本思想一直是历代统治者、历代先贤最为关注的政治命题。从距今2290年前屈原的一声慨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各封建王朝,包括太平天国在内,再到民国,民生问题始终犹如悬剑,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和民心所向。今天的“小康”,实质上就是幸福民生。三餐温饱,安居乐业,是普通民众的最低需求。最近,舆论热议的话题中有贵州毕节男童案,准生证的合法性问题这样一些议题,虽然只是一些个案,但是发生类似这样甚至其他更多的问题和质疑,不能不令人对民生问题深思。笔者认为,民生问题的解决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政府服务先行一步提前到位。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是什么,就是草根老百姓。为人民服务,就必须先群众一步,先民众之忧而忧,后民众之乐而乐;事事为老百姓考虑在前,就已经足够。开会、发文件是必要的,但是,各种惠民政策、各项服务措施是不是可以更超前一点,不要让老百姓一等再等,尽可能多地做一些未雨绸缪的事情。让老百姓等待的背后是政府的傲慢、拖拉和低效。第二件事是挤掉水分,包括挤掉各种统计数据的水分,杜绝弄虚作假,杜绝经济虚胖;要科学设置目标数据,充分考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增长趋势、通货膨胀的趋势以及其他各类更具细节性和真实性的的指标,进而科学地设定提高民生福利的指标。
四、文化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把文化建设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体现了一种传统价值观的回归。报告提出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就是文明教化。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培育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无限度地积聚社会正能量。报告用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个任务是实现政治文明,通过坚持不懈的制度建设,来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充分的权利和自由,通过人民民主来保证人权,保证独立自主发展。第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尊重自然不仅仅是一种文明理念,也是一个文化表征。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就是我们值得期待的璀璨中国梦。最后是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竞争力、影响力的提升,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支撑,也必将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实现文化建设在精神、物质两种层面的繁荣,并使之相辅相成。
五、党的建设
十八大报告提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党的建设的核心是作风建设。党风带动民风,党风引导世风。形式主义、衙门做派、腐败横行是损害党的威信,玷污党的形象的主要问题。一方面,党的优良作风来自于党内的民主,来自于党的制度约束。十八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如何充分保障和实现普通党员的基本权利,包括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如何更好地履行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是需要包括党的高级干部在内的每一个党员深思熟虑的课题。另一方面,党员必须成为廉洁自律的楷模。有媒体评论认为,当前,腐败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每个人都应深刻警醒。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贪腐现象、贪腐问题的麻木和漠视。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应当在全社会倡导建立个人收入的阳光机制,如果触犯了法律,就必须严肃问责,毫不姑息,实现报告所倡导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对于普通党员来说,更要防微杜渐、自律慎独,保持清醒、敏感和自觉。只有这样,才能重树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才能更好地肩负起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十八大报告体现了党和政府坚定不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决心和意志,对于企业而言, 无疑是政策层面的重大利好。从科学发展观出发,企业必须增强对市场及政策环境变化的敏感性,特别是准确地判断市场机会,研究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尊重企业发展的历史和事实,服从规律,把握好企业的发展方向。要立足于创新,持续推动企业管理改革,建立更为科学,更为顺畅、更加务实灵活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探索企业发展的最优路径。要立足于改善民生,把企业经营的社会效益放到更为重要的地位,服务于企业员工、服务于社会,尽最大努力承担社会责任,当好企业公民。企业的文化建设和党建工作必须与前面的三个任务紧密结合,相互成就,相得益彰。通过把十八大的精神宗旨贯彻到我们的管理行为中,落实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来追求企业的真正成功和理想境界。
纵观十八大报告全文,这是一份理性务实、饱含深情的政治报告。当前,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的变化,更加自觉自信,奋发有为,“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全面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宏伟目标,把每个人心中的美丽中国梦想变为值得期待的现实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