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艺苑
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 > 企业文化 > 职工艺苑
2013年春节“年味”征文选登
发布时间:2013-03-04 作者:本站整理 来源:集团公司 分享到:
春节,一个感觉温馨、一个令人期待、一个让人回味、一个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万家团聚的节日里,或许您还忙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或许您在和家人一起吃着年夜饭。节日里,什么样的事情让您最难忘,什么样的情节让您最感动,有趣的风俗习惯以及各种美味的吃食让您沉浸在浓浓的年味里。2013年2月1日,集团公司内部报《陕西路桥》编辑部举办了“年味”专栏征文活动。本网特别选登本次征文活动中的部分文字及摄影作品,以飨读者。
年,我记忆中的温馨岁月
当我隐约看到那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青灰色的上马石时,我知道,那就是年的方向——“家”。这块石头,从祖辈起就站立在家门口,很多时候我会坐到那里任思绪翻飞,更多时候是放学后爬在那里写作业等着家人回来,而今看到比我矮很多的上马石,还有母亲系着围裙招呼着我们,和每次回来一样,父亲依然坐在那个祖辈传下来的太师椅上抽着戒了又抽的香烟时,我不禁揉了揉有些不太适应屋子里黑暗的眼睛。
初二,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是一家三口要回到娘家的。放下礼品,坐到暖和的土炕上,父母早已准备好了招待我们的早饭,馄饨和四样小菜,和小时候过年时候的味道一模一样。品尝着香气扑鼻的馄饨,记忆中的往事一样样涌上心头。
腊月里,每每包馄饨时候家家都会叫上邻居们帮忙,有和面的、擀面的、剁馅的、传面皮的、专门包的。第一锅蒸好后,大家还要尝尝,是否皮厚了,馅淡了。馄饨蒸好晾凉后,就放到瓦瓮里待用,一直放到正月十五都不会坏。记得儿子第一次吃馄饨,问是什么馅时,家里人都笑而不答。其实家家户户都用白萝卜做馅,这是好多年留传下来的习俗,也从没有人改变过。最关键的是,做馄饨的臊子是韩城一绝,有金针、木耳、海带、虾米,还有白菜、豆腐、菠菜、韭菜、葱,还要有姜、酱、香油十全大料等调味品,烩在一起味道鲜美无比。看着这配菜,似乎有没有馅也就不重要了。
腊月十七,十里八村的人赶集采购年货,集市上摩肩接踵,大家手里提的,肩上扛着,大声打着招呼,每个人心里都洋溢着年的喜悦。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小年,这一天是要祭祀灶王爷的。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每间屋子里的每件家具都要搬到院子里,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都得要打扫干净。家里女孩子的主要任务是撕掉窗户上的纸,并用抹布将窗格子擦干净,糊上新的白纸,再贴上窗花。
接着就是蒸花馍,包馄饨,包包子。到了腊月二十七,集市简直就是人挤人了,所有还没有买齐的年货都要在那天采购齐全。每个人提着、扛着,脚步都是急匆匆的,来不及停下来寒暄。
大年三十一大早,父亲就领着我们几个拿着白酒、纸钱等去祖坟祭奠,母亲则会在家里煎炸蒸煮。等下午打扫干净家里的前院后院之后,最后会在大门门槛里横放一根竹棍,这也是祖辈传下来的,据说是为了守住家财,挡住家里的银子不要滚出去。接着请门神、贴对联、放鞭炮,全家大小坐在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看春晚。除夕的晚上母亲会把初一的吃食都准备好,因为初一当天不允许动菜刀、剪子,也不能用笤帚打扫的。
初一早上天还未亮,母亲会叫我们都起来,从内到外换上新衣服,放完鞭炮、祭祀先祖、跪拜长辈,再到本族人家里去拜年。经常我们还未来得及出门,就有族里的年轻人来家里磕头拜年,晚辈要逐一跪在厅堂祭祀祖先的供桌前先给祖先磕头,再边磕头边叫一声长辈的称呼,只有长辈回应后晚辈才能站起来。随后才会到堂屋坐一坐,聊一聊,吃些糖果。孩子们会收到或多或少的压岁钱的,往往初一要磕几十次头呢。
离开老家很多年了,但每到年底张罗准备过年时,总会想起腊月里母亲白天打扫忙碌,晚上为我们缝制新衣服、煎炸吃食的场景。只有这个时候,家里才会换上100瓦的大灯泡,我会在傍边看看书。母亲偶尔把炸好的红薯、丸子、麻叶等过年的吃食塞给我,在那些艰难的年月里,那是难得解馋的美食。春节前后,邻里都和和睦睦,春节的晚上总会有亲朋好友来串门拜年,谈谈亲戚的事情,说说招待的饭菜,叙叙一年的收成,一切都是围绕春节的话题。家长放纵着孩子们疯玩,没有责备没有苛求,天天笑容满面,顿顿美味佳肴,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等看完社火,年,就过了。
年年如此,如此年年,恍惚中已近中年。但那份期盼过年的心境依然如故,总会想起往昔的点滴情愫和那些永远难以抹去的关于“年”的温馨记忆!(文:党群工作部孙夏丽)
回家过年
放下手头的工作
拉着沉重的皮箱
挤上春运的列车
回家
家遥路远
归心似箭
山那边
温馨的归宿
风雪里
那边的朋友等久了
家中的父母更是盼长了
回家 回家
越快越好
过年
在家过最舒心
过年
家里的那顿年夜饭才是最有味
(文:办公室 李海涛)
西府年俗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民间过春节的习俗,大抵是从原始社会时代的“腊祭”演变而来。古代人民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在岁末年初之际,他们用狩猎捕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和神灵的保佑。时过境迁,现代人大多以祭奠祖先、辞旧迎新、庆禧纳福、祈求丰年等为过年的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且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八百里秦川美丽雄壮,三千名儿女齐吼秦腔”。在八百里关中道上,有着“西府”之称的宝鸡,作为炎帝故里、周秦文明发祥地、青铜器之乡和佛骨圣地,沉淀了五千年的文明传统。因此,西府年俗带着秦汉肇始一脉相承的根源文化味道,散发着黄土地的浓郁气息。
在西府这块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上,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民间工艺品种类繁多。流传至今的西府社火、大型庙会、民间剪纸、木版年画、彩绘泥塑、刺绣等民俗文化古朴淳厚,富有浓郁的西府气息。这些都构成了西府人过大年的传统文化风俗,也展示了西府风俗民情和乡村魅力。蛇年新春,西府人耍社火、走高跷、扭秧歌等活动争奇斗艳;群众自乐班、扇舞表演等高潮迭起;锣鼓大赛、秦腔表演等民俗活动红红火火,大街小巷沉浸在一派浓浓的年味中。
西府年俗,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俗称“过小年”,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家家户户就开始贴窗花、杀猪宰羊、碾米磨面、蒸花馍、上笼蒸饭、烧肉炸丸、购买蔬菜等等,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大年三十早上,家家户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等待新年的到来。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的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即将来临的新年的美好希望之意。腊月三十夜俗称“除夕”,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乐,谈笑畅叙,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在西府还有“开门爆竹”的说法,即在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家家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辞旧迎新。户户明灯高照,彻夜不眠,称之为“守岁”。
西府人的年夜饭很传统。大年三十早上,巧媳妇们就已经开始准备年夜饭了。一般是八凉八热,比如五花肉、各式凉菜、各种蒸碗、红烧肉块、鸡肉鱼肉、自制甜饭等等。到了晚上,长辈们打开了珍藏多年的西凤酒,小孩子端起自家酿的甜米酒,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得热热闹闹,喝得酣畅淋漓。过年时,西府人最爱吃的莫过于臊子面,不管是在自己家里,还是走亲访友,面条是必不可少的。西府臊子面讲的是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汪,汤由猪肉臊子、豆腐、鸡蛋、黄花菜、木耳、蒜苗等原料以及多种调味品制成,面条是手工擀的长细面,入锅即熟。一般一筷头面便为一碗,浇上调制好的汤,看着让人垂涎欲滴,入口让人百吃不厌。
正月初一,开门大吉,爆竹破晓,称之为“开门炮仗”,碎红满地,灿若云锦,满街瑞气,喜气洋洋,这又称之为“满堂红”。之后,人们恭敬地在神明与祖宗牌位前献上供品,包括早上做好的第一碗饺子。伴随着香火,虔诚地感谢神明与祖宗在天之灵在过去一年对全家的保护,并祈求他们保佑来年的幸福。新年第一天的第一顿饭,西府人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交与“饺”谐音,“子”为“子时”,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寓意。
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西府继承着一种叫做“赶穷”的风俗。人们一大早起来,打扫卫生,这不是一般的打扫,而是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把每个房间包括院子里的垃圾都扫出大门外。传说这样可以把一切不吉利的东西和一切妖魔鬼怪都扫走,让它们离人们远远的。之后还会放一种称作“二踢脚”(两响)的炮,称“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轰隆一声,仪式完毕,这一习俗寄托了西府人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正月十五灯节,热闹之极,街道上万家灯火,灯市把大街小巷装点得五光十色、火树银花,买灯、观灯的人们熙来攘往。孩子们成群结队挑灯走街串巷,叫“游灯”,大人们则提上火罐灯、带上供品到祖坟祭祖,叫“祖茔挂灯”。
西府,是一块富饶的土地,藏着许多故事。西府年俗,在其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不断形成并凝结了西府人特有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和文化认同感,甚至包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在各种独特的春节仪式中,西府民俗文化得以集中展示和表现,这些民俗活动体现了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代的继承和弘扬。(文:党群工作部赵莉)
春联迎春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主要、最隆重的节日。辞旧迎新之际,家家户户、大小门面都会贴上喜庆的对联,表达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春联最早叫桃符,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那么,春联是怎么来的,春联的编制、张贴都有哪些讲究呢?
《山海经》里有一个故事。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一枝拱形的枝干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度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两员神将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此后,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护佑平安。唐以后逐渐改为尉迟恭、秦叔宝。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登上皇位,此后每夜好像听见寝官外有鬼往屋里扔砖瓦,奇呼怪叫,搅地唐太宗夜不能眠。大将秦叔宝、尉迟恭自告奋勇愿意到宫门口守夜驱鬼,唐太宗果然睡了个好觉,接连几天,唐太宗身体逐渐康复,不忍心再让两位大将持续守夜,于是便命人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画下来,把画像贴在门上。此事传播开来,尉迟恭和秦叔宝渐渐被奉为门神。
由桃符演变成春联,据说是在五代时候。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主孟昶过年时提笔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令人刻在桃符板上挂在门口,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此后,文人学士把题春联视为雅事,题春联风气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为一种士族习俗。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可说明这一点,在宋人笔记中,也记载了文人喜欢书写春联的风气。如苏东坡在黄州,于近岁除时,访王文甫,见其方治桃符,遂戏书一联于其上云:“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元代初年,著名书画家赵松雪一次过扬州迎月楼,主人求其写一幅春联,赵松雪题曰:“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
据说春联真正普及于民间,而成为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后的事。在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记》上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时,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匆然心血来潮,命令公卿士庶,门上一定要贴出春联,表示一番新气象。据说,春联两字的正式命名,就始于明太祖朱元璋。从那时起,春联在广大农村乡镇广泛流行,一直盛行不衰。一般人家最常用的春联有“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年”, “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生意兴隆同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瑞气盈门蛇舞好,春风送暖鹊语香 ”等,把春节点缀得春意盎然,喜气洋洋,增添了佳节的喜庆氛围。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严格来说编制创作的要求很多,既要内容高雅、寓意丰富,又要严格遵守对联格律,好的对联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能带给人强烈的美感,象“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等等;对联创作可以“宽严有别”, “若果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不以辞害意”(《红楼梦》里林黛玉对香菱谈诗时讲的话) ,有了好的意义可以在格律方面适当宽松。当然,对联是是雅文学,也是俗文学,对普通大众来说,达到对联基本的要求——对仗就可以,“对仗”,是对联的最大特点,即上下联字数相同、内容相关或相反、词性一致、平仄相对,格律方面也可以宽严不计,但最起码也得上下联词性一致、末字平仄相对,这一底线总还是应该守住的呀!现下就有许多春联在词性、平仄方面都不讲究了,只是具有了上下两联、字数相同的样子而已,只是图个应景罢了。
春联的张贴,首先要符合传统规矩,要竖贴,尺寸大小要与自家的门户相协调。对联一般上联与下联具有因果关系,上联要贴在右手边(即门的左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上下联不可贴反。如果贴反了就颠倒了因果关系,也让人读着别扭,有的还会闹笑话。从平仄看,对联上下句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应该平仄相对,最基本也应是最后一字平仄相对,上联句最后一字一般是仄声(即三声或四声),下句最后一字应是平声(即一声或二声),从平仄上就可以判断出上下联来。譬如,“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上联尾字“艳”是四声,即仄声,下联尾字“辉”是一声,即平声。遇到实在无法判断的,那就按照个人爱好看着办了吧,呵呵。
其次,选择和贴春联最好体现出个性,不同的人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身份应符合自身的特点。譬如,“春好禾苗壮;人新稻谷丰。”这是体现农民对新的一年祈望与祝福的春联。“百货琳琅,柜盈春夏秋冬货;大楼兴旺,客满东西南北楼。”这是宣传商业繁荣的春联。“一枝粉笔,连绵化雨润桃李;三尺讲台,摇曳春风抚栋梁。”这是教师家庭的春联。“追求卓越,越山逾海筑新路,路通四海;奉献精品,品冰尝雪架彩桥,桥连八方。”“大爱在心,勇往直前钢铁汉;筑路为民,能征善战路桥人。”就是我们路桥人无悔追求、无私奉献精神品质的良好写照。当然,那些抒发春和景明,企求平安幸福,赞颂事业兴旺和国家繁荣昌盛的春联,无论是什么样的家庭单位都可以用。
另外,书写春联,一般用大红色纸张,表达节日喜庆,但不同地域、不同情况还有一些特别的讲究。在我们老家乾县、礼泉一带,就有家里有老人逝世未过三年的过年不贴对联、不放鞭炮的风俗,而在我省秦岭山一些地方,这种情况下过年张贴绿颜色春联,各具特色。(文:党群工作部秋志明)

大红灯笼高高挂(摄影:刘静)

船在水中游(摄影:刘静)

小雁塔大庙会之戏曲专场(摄影:王尚志)

逛庙会,观看摄影展(摄影:王尚志)

元宵花灯之灵蛇献瑞(摄影:衡胜兰)

元宵花灯之年年有“鱼”(摄影:衡胜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