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艺苑

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 > 企业文化 > 职工艺苑
文学在当今
发布时间:2013-10-11     作者:裴文博       来源:经营开发部      分享到:
李大钊曾说:“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狄更生也曾将文学比作“运载人类灵魂的马车”, 足见文学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
文学就是凝聚优秀思想的磁石,如先知一般传承着先人的智慧,教会后人怎样思索,怎样更加便捷地前行。
文学陶冶人的性情,使人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文学给人以美的展示,那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是“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的乐音,是“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佳人;文学给人以情感的寄托,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绪,有“何日平胡虏,两人罢远征”的期盼,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情。文学,让我们拥有着诗意的栖居,感悟细微柔软的情感。
文学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文学作品通过塑造各种鲜活的形象,反映着社会的各个层面,激起读者共鸣,让人更深刻地了解社会,思索人生。孔子在《论语》里所记的“贫而不谗,富而不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居处恭,处事敬,与人忠”为人们提供了优良的道德规范;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所写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无时无刻不在警示着人们要居安思危;鲁迅笔下祥林嫂悲惨的命运,使人深刻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冷漠与人间的无情,对现今社会多了一层思考。读《庄子》,我们能够感受心灵的自由,领悟豁达的生死观,更加从容地面对人生,读顾炎武的《日知录》,我们顿觉身上的责任千斤重,以一种敬畏的态度面对今后的路;读鲁迅的《呐喊自序》,我们懂得只有唤醒人的混沌、麻木的意识,一个国家、民族才会有希望、有前途……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地域,文学赠于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波澜壮阔的故事,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审视自己、解读社会。
然而,当今社会,我们处在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繁荣的社会。虽然不再饱受战争伤痛,也不再有刻骨铭心的亡国之恨,但生活本身趋于简单化、实利化,纵使文学有如此之功效,许多人还是在追名逐利中荒芜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君不见,好多富翁因“生活没意思”“精神太空虚了”而绝尘而去,撒手人寰;好多青少年不学无术,却将目光坚定地投向“钱途”,因缺乏良好的道德修养而锒铛入狱。这是很可悲的,试想,没有了高尚的精神寄托,拥有再多的物质财富又如何?当然,没有谁会在饥肠辘辘之时去咏诵圣人的豪言壮语,但这并不是说就可以放弃文学。文学赋予我们思想,没有思想的人类,只能是一具空壳,只能在物欲横流中游荡。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今天,文学应成为我们走近生活的桥梁。我们既不应滥用文学附庸风雅、自命清高,也不应摒弃文学,一味地追名逐利、挥霍光阴。只有将文学融入我们的物质生活,取得物质与精神的双赢,才能不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迷失自我,才能活出真我,活出价值;毕竟,文学源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