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艺苑

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 > 企业文化 > 职工艺苑
抗战时的陕西公路运输
发布时间:2015-09-08     作者:袁立忠       来源:陕西交通报      分享到: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沿铁路线和长江大举侵华,虽中国军队奋勇抵抗,但无奈当时的中国不管是在综合国力、武器装备还是士兵的作战能力上都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战场上节节败退,日军占领了我国半壁河山。武汉失守后,中国在战前所修建的铁路被日军或占领或破坏已达80%以上。随着上海、广州等东南沿海口岸的沦陷,海上运输也失去作用,而我国航空事业当时几乎处于空白。这样,大量军需民用运输、部队调遣等重任,很大一部分只能依靠公路负载。
当时中国的公路运输交通状况还极其落后,打淞沪会战时,我军惨败跟交通的落后有很大关系,当时国军最精锐的三个德械装备师,87师、88师卫戍部队镇守南京,36师在西安,蒋介石给36师师长宋希濂将军打电话命其奔赴上海参战,如不按点儿到,师长以下军前正法。接命令后,36师全师奔火车站,但运力不够只能走一个旅,火车开到宝鸡,没路了,坐汽车,但汽车运力有限,只能走一个团,汽车走半道儿,没油了,几辆车凑油,够一个营的先走,等彻底没油了,全营把身体最好的士兵凑够一个连举着36师的军旗跑步进入淞沪战场。这在当时是典型的例子,因为交通落后运力不足每次战役根本做不到全员参战。全国如此,陕西亦是如此。
陕西公路建设在抗战前比较落后,全省修建公路18条,总长度约2885.7公里。这些公路大都只通省内,基本以西安为中心呈辐射状,路程短、质量低。连接西北和西南地区的跨省公路只有西兰路及川陕路。西兰路自西安经彬县、径川、平凉、静宁至兰州,全长710.78公里,为联络陕甘两省的主要干线。此道是沿清代名将左宗棠赴新疆平叛时所开骤道修筑,1935年竣工。川陕公路自西安经宝鸡、汉中、宁强、广元、绵阳至成都,全长110多公里,陕西修筑西安至宁强直至川陕交界之棋盘关一段,1936年底完成通车。川陕路是衔接西北与西南的唯一交通要道,为抗战期间重要运输干线之一,特别对江北各战区的军需运输关系重大。尽管当时陕西已有川陕、西兰两条跨省公路,但是道路质量很不理想,省际运输部门彼此又缺乏合作,因此很难担负起抗战期间陕西繁重的军运民运任务。
广州、武汉失守后,国民政府由南京迁都重庆。随着政治、经济重心的西移,公路建设也以重庆为中心而展开,形成了西南、西北两大区域。此时,抗战已进入到了相持阶段,公路建设的重要任务,一方面是建立新的国际通道,以打破日军经济封锁,另一方面是进一步沟通前后方,加速军运。由于陕西处于战时大后方和西北国际交通线上,公路建设就围绕着打通西北国际交通线,转运苏联援华物资而展开。同时,畅通川陕运输,也有助于将重庆的军用物资输送到邻近几个战区。面对任务繁重而公路建设又不能适应战时需要的严峻局面,陕西公路局一面加紧改善旧路,一面努力开拓新路。
这期间陕西建成修通了汉中至白河、宝鸡至平凉等8条公路,其中汉中至白河公路1936年底粗通,1939年7月运营。同年9月,安康至白河段开始运营。全线划归国道。该线西接川陕路和宝成铁路,东连老白公路,为沟通陕鄂豫及第五战区军品补给之要道。1939年至1941年这一阶段新修的公路加上战前原有公路,基本形成了省际公路交通网,它将陕西与甘肃、河南、湖北、四川等省连接起来,并直达第五、六战区。这对于打通西北国际通道,运送军需民用物资,支持抗战,进行省际的经济交往,促进地方工业发展及开发大西南大西北落后地区,均起了积极作用。
抗战时期汽车运输方面,陕西铁路仅有陇海线撞关至宝鸡段、西安至同官(今铜川)段,因此公路运输任务极重。但是陕西公路建设素来落后,汽车全靠进口,数量少,且管理混乱,官、商自成体系,加之汽车自身运量小,速度慢,难以适应抗战对运输的需求。因此,必须动员全部运力,统一管理。1937年8月19日,省政府奉国民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命令,为“便利战时交通”成立了“陕西全省汽车总队部”,掌管全省的军、公、商各种汽车,将其全部纳入军事统制之下,直属军委西安行营领导。总队部下设“陕甘汽车检查所”,在主要公路干线的一些重要关隘、渡口设立稽查站。总队部还会同军委会江北兵站陕甘军运管理处,将全省军公商汽车编成队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在颁发的《统制车辆办法大纲》中,明文规定凡客货车辆,每次出车必须到汽车总队部接受检查,合格者凭发给的“特种通行证”沿途稽查站放行,否则不许行驶。
由于陕西在战时拥有几条国道干线,因而在汽车配备方面,陕西占西北公路局的一半。1937年,陕西拥有车辆已达169辆。1938年,苏联的援华物资及汽车一吉斯5型卡车(对外称羊毛车)陆续进口,陕西管辖车辆迅速增至272辆,西兰、凤宁线的车辆也分别增加到197辆和75辆。1942年,陕西辖车达到最高峰,共拥有661辆。然而这种昌盛局面未能持续多久,由于战火摧残,敌机轰炸,破坏严重,加上当时汽车多系进口,新车补充困难,逾龄、待件车日益增多,配件供应又无法解决,因此能正常行驶的汽车数量急剧下降。抗战胜利时,陕西可上路的汽车已降到407辆。西北公路管理局虽拥有1069辆,其中完好的也仅有300余辆。
在陕西省的汽车中,商车占有相当比重。从1937年8月起,陕西对各种汽车实行军事统制,当时商车除20辆客车仍用于客运外,其余180辆货车,成了统制的主要对象。这些汽车,每5辆编成一组,受陕西汽车总队部调遣,任务统一分配,燃料按承担任务的多少购买。商车被统制征运军品,一次就好几个月。一年之中,自由营业只有几回,还往往被半道拉差。途中,只给工资和燃料,不发津贴,不给运费。尽管陕西商车发展步履艰难,然而仍尽力维持,支撑抗战。除完成正常军事、民用物资运输外,它们还参加了两次物资突击运输。一次是1938年武汉失守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因长江水运受阻,遂下令抢修成都机场。大批物资由西北各地运往成都,陕西全部商车平均每车运达5次,历时4个月。另一次是,1945年,战争进入后期,盟国援华的一批物资共4570吨,由西南边界入境,至广元后转运陕甘等省,西北公路局仅完成1370吨,其余70%都由陕西商车完成。
尽管陕西的公路、运输还处于落后,但同它在抗战中所起的积极作用相比,则是次要的。抗战初期,日军以中国的交通要道及沿海城市为进攻目标,其用意是想扼断中国的交通大动脉,致中国经济于死地。此时,为了能够坚持抗战,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自己所有的人力和物力,来加强运输力量。虽然公路运量比铁路小,但它建设周期短、投资小、成效大。战时第一、二、五、八等战区军需品转运的繁重任务,都是依靠陕西公路运输及落后的驿站完成的。另外,在国际交通运输方面,1942年滇缅战役爆发后,西南国际交通线断绝,西北国际运输线成为我国陆路通往国外的唯一通道。陕西地处陇蜀之间,西连兰州,南接重庆,是这条交通要道中的重要枢纽。此时,陕西公路运来送往,接回了大批武器、军事设备和油料等援华物资,转出大量矿石、山货特产等出口物资,保证了前线作战和对外贸易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