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艺苑
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 > 企业文化 > 职工艺苑
幸福桥飞架南北共享共兴共赢红直道纵贯陕甘同心同向同行
发布时间:2020-11-09 作者:薛永刚 来源:总承包项目管理公司 分享到:
---旬邑至陕甘界高速公路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建设侧记
我在人间贩卖季节,只为收集四季的绚烂去见你;我携满天星辰以赠你,仍觉满天星辰不如你。2020年10月,历经3年的艰辛付出,终于筑造出了你的极致魅力,魅力到与世界格格不入。---题记
2017年,为了深入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促进沿线优势资源开发,打通陕甘通道断点,加快陕甘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陕西路桥人聚集在旬邑这片红色热土,开始谱新时代、新交通的筑路传奇。
旬邑至陕甘界高速公路所经线路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形主要以山地、塬面为主,支党河、梁渠沟、三水河和苍儿沟等大小河流依次从北穿流而过,黄土高原受其侵蚀切割,变得支离破碎,塬、梁、峁与沟壑相互交织,水土流失严重。为了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全线的控制性工程“两桥”、“一堑”成为建设过程中最大的掣肘。其中,支党河特大桥桥面高185米,最大墩高175米,部分桩基、墩柱位于滑坡体上,施工质量、安全管控风险大,为目前国内在建“主墩最高”的桥梁工程。梁渠沟大桥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新工艺在陕西省桥梁结构设计及施工中尚属首次,加之本项目建设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征地拆迁总承包的“双包”新模式,合同工期为36个月,除去冬、雨季等不利天气因素,实际有效工期仅24个月,工期特为紧张。所以“高”、“新”、“险”、“紧”四大特点成为旬邑至陕甘界高速公路的标志性标签。
旬邑,受黄土高原沟壑地貌地理环境的影响,乡民们靠天吃饭,一直游离在国家级的贫困县序列,当地村民多群居在一些近水源的沟壑底部,交通极为不便,有许多上了六十岁的老人一辈子都没出过沟,山外和黄土塬上的风景是啥也都没亲眼见识过,更多的是通过电视了解外部世界。当地许多农产品,诸如马栏苹果、土豆、大葱、糯玉米、核桃、甜瓜等,受制于交通影响,运输不便,很少有客商前来光顾,经常遭遇的是丰产不丰收的年景,村民的腰包总是鼓不起来,一些青壮年劳力被迫外出打工营生。2020年10月22日,又是一个硕果累累的金秋十月,沿线两边尽是满树红彤彤的苹果,项目也终于通车了,那一天,也迎来了一大波采风的电视台和报社记者,他们以建设这条高速公路对当地人的生活会带来什么影响为话题,采访现场围观的一群当地村民,一名四十多岁的妇女说:“修路的影响可大咧,我们的果子以前卖一块多一斤,赶上这两年,修建高速公路的人还给我们修了很多便民路,苹果慢慢的可以卖到三块钱一斤,目前,高速路全通了,最近品质好的还能卖到五块多,以前想都不敢想。”一个一直在边上听热闹的大爷,年龄约莫六十岁左右,忽的拉高嗓门对记者说:“要致富先修路,这老话说的真真有道理呦,娃娃们娶媳妇也不愁找不到对象了,以前又穷又偏,一到冬天老光棍墙根底下扎堆晒太阳,连个暖被窝的都没有,那才是实实的可怜呦。”
由于项目横跨陕甘两省,经常在工地上会遇到甘肃那边的老百姓,闲聊的时候,甘肃那边的村民会带着厚重的鼻音说:“乡党,路修通之后,我们就是半拉个陕西人了,到额(我)们兰州看病、置业都比较远,反倒是去你们西安更要便耶(快捷)些,而且医疗资源好,物价也低,两个多小时就到了。”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任万鹏,项目总工程师,让人第一眼看去就感觉温文尔雅、不骄不躁、深藏若虚、一派谦谦君子的学者风范。他和许许多多的交通人一样,栉风沐雨、孜孜不倦的默默坚守在工作一线20年,如果说他特殊,那是因为他对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让他在交通行业专属的坐标点上熠熠生辉,折射的光彩耀到了我们,让我们对他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有人说,他是一条行走的路。工作间,他专注的是路;休息间,他闲聊的是路;回家间,他惦记的是路。他媳妇抱怨道:“每次打电话,不是说在工地现场,就是在开专题研讨会。”即使在女儿中考的时候,也是临考前一天晚上回去,等女儿考完试,连夜又来项目。大家心疼他,调侃道:“你是不是怕你不在的时候,工地那些高墩被人偷走呢?”,他说浅浅一笑,道:“不是我怕高墩被别人偷走,而是高墩已经把我的心偷走了。”
作为项目总工,他深知责任重大,技术和质量都全程跟踪,亲力亲为的严格把关,而且面对这种高墩大跨和新型工艺,许多行业技术都不尽成熟,特别是大跨径的波形钢腹板工艺和在黄土地质滑坡体上修建高墩大跨径桥梁的先例,可借鉴的经验也少之有少,可以说许多事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项目伊始,任万鹏就依托项目特点,对项目进行了“践行品质工程理念,打造‘红直道,连陕甘’高速公路品牌”的高标定位,他一直守一颗淡泊名利之心,拥一份淡然之美,恪守职责,务实笃行,负重前行。从前期地形勘测,在苞谷地里穿行被苞谷叶子划得脸上、胳膊上全是一道一道的血印子,在泥泞的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的摔的满身是泥,到后期建设中每天早出晚归;从实施智慧交通理念,到建设环节创建工程管理信息化平台;从倡导工匠精神,注重微创新工作,鼓励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和小建议,到第一创新工作室成立;从“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目标,到提升高墩全系统安全要素;从坚持因地制宜,走生态先行绿色发展之路,到践行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无不彰显着他的治理智慧,见证着他的辛勤付出。
特别是项目在建工程遇到工艺技术攻关的艰难时期,他经常午夜十二点多还在办公室做推演、做论证。许多人不理解,就问任万鹏,“单位的事情,你这么卖命的工作值得吗?”,任万鹏说:“自己喜欢就会值得,自己用心就会专注,把自己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喜欢的事业中去,难道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的吗?”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正是因为任万鹏和他带领的路桥建设团队笃信实干,坚守那么一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实干精神,所以才专心谋事而不分心谋人,既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能干会干善于干。益重青云志,风霜恒不渝,他们一直行走在路上,路一直在他们心中……
三年来,一批批远离家乡、抛妻离子、舍小家为大家的路桥建设者汇聚在黄土高原上,用自己的“初心”“匠心”攻坚克难,终于不辱使命,以超强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汇聚精气神打通了又一条陕甘大通道,为陕甘人民交付了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