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 > 企业文化 > 媒体报道
“智”动185米
发布时间:2016-11-04     作者:本报记者 杨斌 通讯员 孙夏丽 潘本金       来源:陕西交通报      分享到:
——陕西路桥集团徐州秦洪桥项目建设纪实
 
2016年4月5日16时58分,随着一声沉稳的钢梁入位声,江苏徐州秦洪桥施工项目顶推拖拉完美到位。
历时一年半,顶推过河15天,“智”动185米的壮举,此刻化为了现场数百人轻松的欢呼。陕西路桥集团二公司总经理贾建虎与项目总工潘本金难掩激动之情,久久的拥抱在了一起。
 
 
建一流钢构桥梁
 
秦洪桥施工之难曾令数次参建过重大项目的贾建虎捏了把汗。
大桥桥梁主跨跨越京杭运河二级航道,主跨孔下通航繁忙,不能满足全天封闭要求。
这里还是徐州市通往东北的咽喉要道,东三环与北三环在此处交接,项目施工位于国道310与104两条大动脉的共用线上,交通量极大,重载车辆多。
新桥修建与国道仅2.15米的安全间距,施工场地狭窄,大型浮吊无法使用,在车水马龙的夹缝里完成一座新桥。建设方案曾一变再变。
最终,秦洪桥被各方定位为建一座一流钢构大桥,桥梁架设只能选用岸上拼装顶推拖拉过河就位,这一方案经过多方论证,被提了出来。
重达1600吨的大体量钢构顶推拖拉185米,安全精准到位,风险极大,稍有闪失,功亏一篑。项目招标之初,众多的投标单位在察看了现场狭促的施工环境后,望而却步。
贾建虎告诉记者,业主曾私下考察了众多投标方,有的嫌活小,不挣钱,有的怕出事。十年前,陕西路桥徐州中运河大桥、贾汪大桥的高质量修建,让业主瞄准了踏实敬业的陕西路桥。业主主动约标,在业界并不多见。
2014年11月23日,徐州市秦洪桥危桥改造正式开工建设。
大桥桥梁全长185米,其中主桥为119m下承式钢箱提篮拱桥,拱桥采用全焊钢箱结构提篮拱形式。根据秦洪桥主桥的结构特点及桥址的地理位置,钢桥制作加工采用在厂内集中制作加工,完工后各个构件节段由陆路运输至桥位施工现场。
贾建虎前前后后到项目部不下九次,每次到工地问的最多的就是钢梁加工质量控制。他把质量控制看作是公司发展的“红线”,不能碰,质量不能出问题。出了问题对不住的就是那份信任。说到底,质量是一个企业的信誉和名望。总工潘本金知道了自己身上的责任有多大。
 
 
沉淀15个技术创新课题
 
秦洪桥为大跨径的矩形钢箱提篮拱桥,技术新颖,结构形式复杂,技术含量非常高。钢梁场内制造、现场拼装、顶推拖拉是该工程控制的关键节点。
钢桥施工标准高,质量、安全要求尤为突出。质量管控的好,建一流桥梁的目标才不是空话。秦洪桥建设从工艺方案评审、质量检验、试验系统的控制、焊接数据实现全程监控、管理系统全面采用信息化等诸多方面建立了全过程、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为施工思路。
桥梁桩基钢筋笼主筋连接设计采用镦粗直螺纹连接,相对搭接焊接施工质量好,施工效率高。
钢桥焊接的电焊工全部聘请通过上海船级社认证的高级焊工。钢结构焊缝较多,尤其是拱脚结构复杂,受力集中,导致发生的焊接变形和焊接残余应力较大,在制造过程中,采用焊接变形小和焊接收缩小的半自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主要焊缝全部采用熔透焊,焊接速度快、焊缝质量高。
拱脚节段施工时,设计制作了专用的组装焊接胎架,并针对性地设计编制了翻转工艺。拱脚焊接采用翻转焊接工艺,使得拱肋底板与腹板的焊接处在平位置焊接,避免了仰焊难以操作的问题,确保了焊接质量。
秦洪桥钢梁数十万个焊接点全部纳入焊接工艺评定。焊接结束的焊缝除了进行外观质量检查还须按照无损探伤检验要求进行打磨,在焊接结束24小时后进行检验。全桥安装焊接主焊缝580条,辅助焊缝6188条,通过超声波无损探伤试验检测合格率100%。
为了建一座优质钢构桥梁,陕西路桥与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试验检测中心合作对桥梁的加工与安装全过程检测,并由上海船级社检测公司进行第三方检测,由东南大学进行监控,钢桥加工与安装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目前,该项目已申报省级优质工程奖。
采访中,总工潘本金告诉记者,根据秦洪桥施工项目的特点,工程技术人员已整理了15个相关技术创新课题,有待发表。
 
 
管控“零”事故
在繁忙的京杭运河主航道上顶推,三环东路高架快速路新建京杭运河大桥两匝道桥在秦洪桥左、右两侧横向距离仅2.15米,施工中必须保持航道通行正常,如此狭小的施工空间,稍有疏忽即会酿成大错。
在钢桥安装之前,项目部针对重大安全隐患,诸如高空坠落、落水等进行了数次应急演练。熟稔于心的应急救援程序和方法在等待着重大时刻的到来。  
2016年3月23日,秦洪桥顶推的日子到了。
运河北岸岸边,履带吊机已现场拼装完工整个桥体。2台180T同步千斤顶将把整个桥体拖拉纵移至设计位置。这是唯一的避免全桥拼装与航道断航矛盾的方案了。
为了确保钢桥拖拉整个过程安全稳定,项目经理部将整个拖拉过程细划为32个不同工况,建立模型逐一严格进行受力情况验算,并针对性的制定了滑靴啃轨、滑块与系杆焊接处断开、导梁无法顺利滑上南岸支架、1号滑靴无法顺利滑上南岸支架、轴线偏位纠偏、拖拉系统故障等十种不利状况的处理预案。特别是对1号滑靴即将滑上南岸支架时6号滑靴的最不利工况进行反复研究分析,制定了应对措施。
同时,在钢桥上安设了128个应力传感器,便于实时观测各个工况钢桥各个部位实际应力变化值。拖拉前,项目部成立了秦洪钢桥顶推拖拉施工现场组织指挥系统,并设拖拉组、监控组、测量组、滑靴观测组、安全保障组、信息采集组等8个小组分组负责,利用对讲机同步指挥。
整整15天,艰辛的185米,重达1600吨的桥体以近乎不动的速度迈向了河对岸。
360个小时的高强度作业,所有的参建人员都心力疲惫。空闲的时候,身经百战,把自己一生献给路桥的技术负责人潘本金对着顶推机暗自祈祷。虽然准备工作已近完备,最终落位的时刻没有到来,一切都还没有结束。每天拖拉停止后,他要对存在的问题召开专题分析会,进行再部署,反复叮咛,确保拖拉过程万无一失。
而这许久的辛苦与不眠之夜,都即将随着秦洪桥完美到位的那一刻,写进陕西路桥坚实的履历。
在艰难复杂的环境下,秦洪桥施工的500个日夜,项目施工现场管理规范,伤亡事故为零,创造了“平安工地”的不易之举,令行业内外刮目相看。
这是对建设者最好的礼赞和回报。
 
 
记者手记:
刀尖上的舞者
本报记者 杨斌
走近徐州秦洪桥项目工地,在查看了现场施工环境后,一个词自然而然的蹦了出来:狭促。
在两边道路已建成通车的情况下,危桥改造不得不在仅有的匝道夹缝中完成。京杭运河不时有船只通过,河的南岸,东三环快速干道驶来滚滚车流。施工场地仅容得下钢构桥体,如果再加上顶推机等设备,这样的施工,即便是有着丰富经验的工程建设者,也如在刀尖上的舞者。
如履薄冰——安全。大桥建设涉及高空、水上、带电诸多高风险作业。
技术难题的“瓶颈”,安全的“高压线”两个命题迫使建设者重新思考施工组织。精打细算,年任务精确到月,月任务铺排到日。谨小慎微,选派精良技术力量,优化施工环节。唯有如此,工期与效益才能形成最佳的融合点。
陕西路桥人深谙这一奥秘。
时至大桥落位,熟悉陕西路桥的人心里明白,一个卓越工程的开始以至完美落幕,其实往往是天时地利人和的表象。没有虎虎生威、大胆果断的二公司贾建虎,亦成就不了细致耐心勤勉的潘本金。
向奋战在祖国建设一线的路桥人致敬。
(转自《陕西交通报》2016年4月12日第1465期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