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 > 企业文化 > 媒体报道
创新激活老工艺 陕西公路建设新亮点
发布时间:2016-11-04     作者:本报记者 杨斌       来源:陕西交通报      分享到:
陕西公路建设正在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创新时代。
隧道施工水压爆破、除尘新技术应用、墩柱浇筑滑膜施工,伴随着新技术和传统工法的优化,环保、低碳、高效的工程施工理念正在日益深入项目建设一线。
恰逢端午,在陕西路桥承建的汉川高速项目工地,40名来自祖国各地一线的工程技术骨干齐聚陕南汉中,冒雨驱车学习新工法。年轻的项目经理贺伟告诉记者,各项目部自发组织集中观摩学习,赶不上日新月异的科技提升,迫切的需要一线交流,已是公路行业的新要求。为此,项目部拿出了自身的实力创新,一项传统老工艺的复活——滑模施工。
从汉中南郑县出发,驱车17公里,沿河道而行的山路崎岖不平。城市的繁华被秦巴山地的秀丽取代,米仓山横亘在川陕交界。这里是汉川高速接通省际的最后路段。
抬眼望去,山间一根根墩柱雄伟壮观,河谷梁场整齐码放着数百片已完工的箱梁。听闻在进场仅半年的时间,工程量已完成大半的介绍后,同行的技术专家不由得暗自赞叹。山区高桥隧比的施工艰难,行家里手再清楚不过,没有科学有效的施工组织,没有衔接到位的高效管理,谈何容易。
行家看门道。陕西路桥集团副总经理侯晚生向记者介绍,第十标段薄壁空心墩施工有妙招。滑模施工工艺的优化并全力投入施工,有效的提升了墩柱施工的工效,并彻底降低了安全风险。
内外模具提升工艺,是公路行业一个历史性话题。上世纪九十年代,滑模施工曾广泛应用于工程一线,限于技术应用,单靠人力提升高达数吨重的模具,不仅时效低下,常常造成墩柱外表光洁度较差,不美观,工程施工就逐渐放弃了这种施工工艺。爬模施工、翻模施工取代了滑模被广泛的应用。
墩柱去模板是一项极为危险的工作。特别是内壁模具提升过程,常常靠人工操作,数十米高的模具操作,工人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这似乎成为薄壁空心墩施工难以逾越的死穴。
滑模施工,一模到顶。优势明显:工效高、模具少、风险低。一套模具可以完成一个甚至数个墩柱的施工,可以大量的减少模具数量,降低拆卸拼装工序的繁琐,保障施工安全。 这些优势都激励着长期苦战墩柱施工一线的技术专家们重新考虑滑模工艺的复活。
智慧像好钢,用在刀尖上。项目负责人贺伟告诉记者,技术攻关的难点在提升工艺。如何把数吨的钢模具平稳同时提升,保持一个线位,完成浇筑过程。墩柱面的模具提升受力均匀才能保证这一要求。聪明的路桥人想到了组合式液压千斤顶。墩柱内外壁四周均匀放置十个千斤顶,液压由一个总控制阀通过管路分别输送至每一个千斤顶。这个小小的总阀将控制液压的同时输送,内外钢模具同时上升。看似简单的设备,解决了大问题。
水泥凝固,液压控制阀缓缓提升,一次新的浇筑重新开始。由于提升受力均匀,墩柱内外壁光滑整齐,完全符合工程建设要求。汉川高速管理处处长王学礼多次一线走访,由他组织的专家团队从诸多方面评审认为,滑模施工的优化从根本上解决了墩柱施工外壁光洁度、内壁安全控制差的行业困扰,且保证了施工质量,值得一线推广学习。
创新激活传统工艺,正在变成强大的综合效益。滑模施工避免了大量钢模具的浪费,减少了模具运输加工导致的工期延误。更为可贵的是,由于工艺优化,参与墩柱施工的工人大量减少,安全风险切实可控,由此带来的墩柱施工效率极大提高。有行业专家指出,公路建设在“五化”理念的指引下,建设品质高速的内涵不仅仅是关注工程建设质量的内实外美,同时也应侧重质量保证前提下的性价比投入。
公路建设大舞台的每一次创新之举都是对这一理念的实践。
(转自《陕西交通报》2016年6月24日第1486期一版)